新中国连环画的发展--新中国美术图史之普及与提高篇

原著: 编文: :

   50年代中期是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大跃进运动中,连环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增加了许多特写、报告、小小说、回忆录式的作品和丛书。这一批作品,大都着力于题材,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建设题材,为当时宣传劳动模范、普及先进技术做出了贡献,但在绘画技法上并没有太多的成就。……



  从1951年到1954年,全国出版连环画8955.4万册,连环画得到了预期的大发展。因此江丰在《美术工作的重大发展》一文中指出:"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连续故事山乡巨变(连环画)
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贺友直
《山乡巨变》是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长篇连环画,它以传统的线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同时反映了对文字的很好把握,把连环画推上了一个艺术的高峰。画,现在已得到彻底的改造,产生了大批新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了一种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且最受群众欢迎的通俗读物。" 但是在这个大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为此,《美术》1954年第7期发表了刘迅的文章《连环画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谈到"创作题材问题"时,刘迅指出:"我们连环画工作者必须认识生活,生活中各种有益于推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前进的事物,都是我们作品所描写的对象。虽然有些题材是侧面的、是很细小的,也都值得我们去表现。那种对于'典型'的'统计的平均数'的理解,阻碍我们进一步发掘普通人和平凡事情的高贵品质和它的教育意义。""在我们整个文学艺术作品里,必须有从正面反映我们这一时代巨大矛盾和冲突的作品,反映这一时代基本精神面貌的作品;但同时也允许有从侧面来反映这一时代的作品。"刘迅指出了连环画创作的题材不够宽广,对改编群众喜闻乐见的古典题材作品"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片面的、和狭隘的观点"。在论及"形象的刻画"方面时,还指出:"公式主义,是阻碍连环画艺术向更高阶段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表现形式的问题",刘迅特别指出:"今天个别的连环画工作者中存在着这种倾向,他们主观觉得目前线描表现不是'提高'的,于是放弃了自己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民族线描艺术优秀的传统的经验,而硬要以自己不熟悉的、暂时还不易掌握的明暗表现方法去表现,再加上制版印刷条件的限制,于是印出来的作品黑糊糊的一片,分不清是什么。"他进而提出,"每一个民族应当有自己本民族的艺术表现的特色。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首先是民族的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艺术。新的民族形式的艺术,是在继承本民族优良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外来的优秀的艺术表现方法而丰富发展起来的。"刘迅关于形式问题的意见,实际上是针对苏联《星火》画报插图风格对连环画创作的影响。铁道游击队(连环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1年 丁斌曾  韩和平
丁斌曾(1927一),浙江吴兴人。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分配到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韩和平(1932一),河北宁河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组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他提出了线描与传统的关系,提出了艺术形式与民族特色的关系,在当时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54年,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举办了4年来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连环画《鸡毛信》和《童工》获得了美术方面的一等奖。《童工》为东北美专创作室的周立、路坦、陶治安、贲庆余、王绪阳集体创作,最早发表在《连环画报》上,"就以在艺术上的新的成就而吸引了读者"。力群在他的《连环图画〈童工〉的成就》一文中指出:"它之所以较为优秀,不仅因为故事的比较动人及其内容的教育意义,而尤其在于作品人物形象的真实生动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及它在艺术风格上的较有创造性。" 这一年连环画的初版新书900余种,共3500余万册,比1952年增加200余种。

   1954年9月25日,全国美协和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了促进连环画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北京举办了"连环画原作展览会",共展出连环画创作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沈阳等地区的43套优秀作品中的450余幅,这些作品显示了近两年来连环画创作的特点,即创作题材的广泛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也高于以前。1955年3月,"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北京举行,王叔晖的《西湘记》、《孔雀东南飞》、刘继卣的《武松打虎》、顾炳鑫的《蓝壁毯》、申申和景启民的《浑河水》等作品出现在展览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5月,刘继卣的《武松打虎》参加在波兰首都华沙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国际美术竞赛和展览,并获三等奖,刘继 作品获国际奖的意义显然已经超越了奖项自身,因为它用现实说明,连环画不仅可以出艺术性很强的作品,同时也可获国际奖,从而给不重视连环画的人以正面的回答。

   50年代中期是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大跃进运动中,连环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增加了许多特写、报告、小小说、回忆录式的作品和丛书,其中有"革命历史故事"、"技术革新的故事"、"青年工人的故事";画库则有"群英会的故事"、"工矿画库"、"红旗画库"等等。这一批作品,大都着力于题材,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建设题材,为当时宣传劳动模范、普及先进技术做出了贡献,但在绘画技法上并没有太多的成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连环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2年赵宏本  钱笑呆
赵宏本(1915~),江苏阜宁人。1932年开始学绘连环画。1939年开始独立创作连环画为生。1949年任上海新声出版社社长。此后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主任、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副会长。钱笑呆(1911一1964),江苏阜宁人。1926年到上海以画连环画为生。50年代以来一直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创作。连环画报》为此曾经召开过"生产建设题材连环画不受人欢迎吗?"的问题讨论。

   1956年,姜维朴在《美术》上发表文章《争取连环画更好地反映现实斗争》,他指出:"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数量上不足和质量上不高,是当前连环画创作上的一个严重问题。"他分析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可以根据改编的文艺作品,"而连环画工作者对这一创作任务重视不够,不深入现实斗争,是主要的原因。"因此他提出,"争取反映现实斗争的连环画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也逐步提高,确是当前连环画工作者迫切的任务。"

   当1955年全国的连环画印数达到5250余万册的时候,连环画表面的繁荣却孕育了"不重视连环画的现象",其现象种种--轻视连环画、媒体刊登作品少、连环画画家改行想当油画家或是国画家、单幅画可以成名和得国际奖、院校培养的学生少等等,为此《美术》编辑部派人到上海举行座谈会,于《美术》第10期上发表了记者的综述文章《要纠正不重视连环画的现象》。大概是为了表示对连环画的重视,《美术》第12期继续开展对《孔雀东南飞》连环画脚本改编问题的讨论,同时发表了另外2篇文章评论《英雄村》连环画脚本和连环画《十五贯》,还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历史故事画的人物服装。

   1956年,王绪阳、贲庆余合作的《我要读书》、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刚刚进入60年代,文化部于4月18日召开了"连环画、通俗读物座谈会",主要美术出版社和团中央、全国美协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着重讨论了提高连环画、通俗读物的质量和出版规划等问题。这次会渡江侦察记
顾炳鑫
顾炳鑫(1923一),上海宝山人。1950年任上海联连书店创作员。1951年任上海美协辅导员。1952年调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干部,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副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议的召开对连环画工作和连环画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显然在重视学术和艺术的社会氛围中,那些普及的和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得不到美术家的重视,那么通过一种形式的发动和组织,必定能够在短时期内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这是革命文艺传统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工作方式。

   同样为了体现政府职能部门对连环画工作的重视,1963年12月26日,由全国美协举办的"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授奖大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作为对14年来连环画创作成果的检阅和经验的总结,全国美协于年初就组织了由叶浅予、蔡若虹、邵宇、华君武、王朝闻、力群、罗工柳和各主要美术出版社的代表郭钧、赵坚、姜维朴、王冠安参加的评奖委员会。评选范围是1949年至1963年4月底之间出版的连环画作品。各地共推荐作品2千多部,由各主要出版社分地区选出其中的150部参加最后的评定。其中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刘继 的《穷棒子扭转乾坤》、丁斌曾和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赵宏本和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王叔晖的《西厢记》获得绘画一等奖;顾炳鑫的《渡江侦查记》等12部获绘画二等奖;另有35部获绘画三等奖。张再学的《鸡毛信》、姜维朴的《穷棒子扭转乾坤》、费声福和吴兆修的《风暴》、董子畏的《屈原》获脚本一等奖;董子畏的《铁道游击队》等8部获脚本二等奖;另有15部获脚本三等奖。还有任率英等14人获"连环画工作劳动奖"。文化部、全国文联、解放军政治部宣传部等各方面的负责人以及美术界人士和获奖代表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共 3 页,第 2 页   目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  
1  2  3  

精品连环画

推荐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