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渊源有自,迹越前贤——冯远连环画创作掠影

原著: 编文: 绘画:

       连趣网nnff106倪老师的营养贴“【细数从头】之三:渊源有自,迹越前贤——冯远连环画创作掠影”,请喜欢的朋友。原帖发布于连趣网连藏漫谈栏目,发布日期2012年8月27日,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尽管老张对冯远先生的连环画几乎一无所知,手头似乎没有一册,原因恐怕是被“暴风雪”(《今夜有暴风雪》)吓的,但对倪老师这种刨根问底、细述从头的帖子却是感佩有加。人的认知往往都是有局限性的,人的审美观也往往是会发展变化的,且不论走向如何。下面就请各位朋友欣赏倪老师的妙文、美图。
 
 
渊源有自,迹越前贤;风卷云涌,气盛意远
——冯远连环画创作掠影
 
      冯远在今天的中国画坛可以称得上是“大腕”级的人物,随便搜索一份他的简介,“冯远”两字后面总是跟着一大串头衔,什么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司和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对于从小看连环画的读者而言,这些个头衔名号其实没什么意义,他们中的一些,比如我,喜欢的还是上个世纪七○年代中期到八○年代中后期,创作力旺盛的那个风格鲜明的高产连环画家。
      冯远早期的连环画创作以现代革命战争题材为主,除《苹果树下》外,多采用线块结合的形式,黑白对比强烈,人物造型常带着文革宣传画的痕迹,大都肌肉发达、粗犷憨实而富有力度,画面构图镜头感极强,解放军版的《苹果树下》,辽宁版的《扑不灭的烈火》、《战地红缨》,上海的《杠棒的故事》、《小向导》、《钢铁边防线》等均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冯远是个很善于学习的画家,起初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他的邻居华三川先生求教,所以他最早的一部短篇有着《白毛女》的影子,而华三川爽利明快的绘画风格也影响了冯远连环画创作的整体风格。而后是学习戴敦邦,看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从人物造型,到衣纹组织,到落墨着色,也都有着戴敦邦的痕迹;到了后来的《李自成》及成语故事中的一些短篇,其画像砖式的的画法,以蘸染皴擦营造气氛的处理,甚至构图,很明显能看出来自戴敦邦的《吕后篡权》和《蔡文姬》等作品。连环画创作需要积累大量素材,既有来自第一手的写生资料,更有来自二手的图片影像资料,这其中也包括了其他画家创作的同题材作品。有时冯远会毫不忌讳地向同题材其他画家的优秀作品学习,比如他为辽宁创作的《李自成3》,里面不乏类似施大畏、崔君沛等《清兵入塞》的镜头,短篇《梁红玉》中不少人物造型直接取自陈惠冠的《牛头山》。当然,冯远学习的对象不仅是今人,更有古人,在他后来古典题材的创作中,我们能既看到类似《八十七卷神仙图》和《朝元仙仗图》那样的长袖飘举繁复精细,也能看到陈洪绶的朴拙、任伯年的流利。
      模仿借鉴并没有使冯远失去自我的风格。进入八○年代以后,冯远的创作更多倾向于古典题材,辽宁版《李自成3》的绘画还大体延续了他早期现代题材作品的特色,此后他的画法逐渐倾向于线描。到了上海人美绿东周中的《赵盾背秦》,冯远古典题材作品的风格已趋明显——人物造型略带夸张变形,线条流畅自然而略带装饰意味,由于人物的造型和线条的走势配合协调且均避免简单的横平竖直的处理,就像书法中的“斜体字”,故而整个画面都带有一股子风卷云涌的气势和动感。
      冯远后期的作品更追求个人化风格。《连环画报》上的《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堪称精品,有古代山水画的布局,有古代木刻版画的构图,提点勾捺,逸笔草草,笔墨情趣盎然,文人画意味十足,提升了连环画的境界层次;而到了上海人美《聊斋》中的《黄英》《马介甫》和《中国古代传奇话本》中的《十三郎五岁朝天》则更加重了装饰与变形的色彩,构图上的留白渐多,画面更富悠远意蕴。对于这种装饰变形,很多习惯了早期写实画风的读者还不太能接受,常常引发讨论争议。
      相较于长篇作品,冯远在短篇作品中更多的尝试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辗转腾挪,变化多端。各种连环画杂志上的短篇、上海人美的《成语故事》,还有重庆版《中国人的故事》中他的几部作品,在构图和点、线、面的处理上各具特色。特别是《中国人的故事》中的《能工巧匠鲁班》一篇,多了份写意,多了点线条轻重徐疾的变化,真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如入化境的感觉,似乎在脑海中能想象到画家创作完成之后“提笔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情景。
      几年前,上海人美再版了冯远八〇年代的代表作《上海的早晨》,这部作品在绘画上体现了冯远中后期的风格,虽然是现代题材,但不再采用早期的素描式黑白画法,更强调了线条的运用以及与黑块的结合,与浙江人美《世界文学名著系列》中的《华伦夫人的职业》相近。与华三川同题材的插图名作相比较,华的插图更加简净纯朴,冯的连环画承袭了华的一些造型及利落的笔法,却更多了份市井生活气。可惜的是,身为中国美协副主席和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冯远先生已经不再可能将这部没完成的作品续完了。至于前几年首次出版的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今夜有暴风雪》,则融入了冯远早先在东北插队的知青生活体验,苍劲凝练,大气磅礴,简约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生命的力度,当得起“厚积薄发”四个字。
      顺带提一下,上海人美绿东周中冯远绘画的《赵盾背秦》前些年也已经再版,这一本我挺喜欢;而绿东周中的另一本《逐栾盈》,是我不太喜欢的,我判断冯远也参与了这一本的创作。《逐栾盈》的绘者署名“永远”,画面人物造型及构图明显是冯远的风格,而用方框标注人物姓名及手画篆印的处理方法也与《赵盾背秦》如出一辙;只是这本书的行笔走线不像是出自冯远之手,其萧散疏朗更接近浙派画家吴永良。我猜想这本书或许是冯远的草稿,吴永良的勾线,取两人姓名中各一字,组成了“永远”的笔名。《逐栾盈》这本书画得松散潦草,不是我喜欢的样貌。我喜欢冯远的连环画,却也没有到盲目而失去理性判断的地步,所以并不是冯远的所有作品都喜欢。再如那本人美50开再版的《金字塔探谜》,冯远也参与了创作,这本书也是我很难接受的,直白点,这书想说不是“跑马”都不容易。
      前面提到冯远的画面常带有一种风卷云涌的气势和动感,对了,“动感”,“动”正是冯远作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这“动”体现在他笔下的人物造型大都动作舒展自然,即使是静态的人物也多是蠢蠢欲动富有张力;体现在他画中人物的神态常常是灵动夸张呼之欲出;体现在他的线条总是不受横平竖直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不安寂寞地旁逸斜出、飞扬流动;体现在他总是运用变化的视角,时而平视,时而俯视,时而仰视,时而特写,时而中景,时而远景,这是移动着的镜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使得冯远的画面充满了气势和力量,更富有了活泼跳荡的生命力,有洋溢着的情感,有饱满充沛的精神。
      话说回来,有得必有失,冯远的特点体现在“动”,而其不足也摆脱不了“动”的干系。得之于动,自然就会失之于静。欣赏冯远的作品常常感觉少了一种沉潜的气质、静默的美感。它光芒四射、野气外露,能让你按捺不住地心潮翻涌、激情澎湃,却很少让你驻足沉吟、冥神凝想。这与大约同时期出道的叶毓中的连环画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冯远虽也创作了不少外国题材的连环画作品,但整体上似乎不如现代及古典题材来得精彩,总感觉冯远的外国题材作品少了点“洋味儿”,人物的面容神态总带着中国人的影子。
      其实,像我这样的信口雌黄、求全责备很容易,而画家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却很难,这是要付出代价的,牺牲别样的美是一种代价,无数的摸索尝试操练耕耘更是无法衡量的代价。付出了艰辛,收获了自己独特的美,已经足够了。
      冯远是连环画界好用笔名的画家之一,最常用的是导越迹,其次是渊源,此外依据本人的阅读经验,李宁、李越、冯导、冯迹、之元等似乎都是他用过的笔名。
 
冯远连环画单行本或长篇简目(未必完整,敬请方家补充)
《扑不灭的烈火》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
《苹果树下》解放军出版社1975
《小向导》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杠棒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战地红缨上》辽宁人民出版社1977
《钢铁边防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李自成3》辽宁美术出版社1979
《金窟末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战地红缨下》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合作,存疑,此书造型构图有冯远的风格,行笔勾线有点不像冯远)
《赵盾背秦》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逐栾盈》(合作,存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上海的早晨上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今夜有暴风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创作于80年代中期
《华伦夫人的职业》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黄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初版
《达斡尔族》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十三郎五岁朝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马介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初版
《金字塔之谜》(合作,人美再版题为“金字塔探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共 1 页,第 1 页   目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  

精品连环画

推荐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