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筹办,卢光照被调到该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初创时期,主要编辑出版连环画、年画、美术技法和资料等普及性的读物。卢光照负责《连环画报》的文字编辑工作,承担选题,联系作者,审改稿件等任务。1955年3月,他调到图片画册编辑室工作。后来又去了中国古典艺术编辑组。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民美术出版社进入普及与提高并重的阶段,重点编辑出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画册及论著,卢光照编辑了《齐白石作品集》。这套巨著分为绘画、书法篆刻、诗作三大部分。卷首为白石老人亲自撰文并手书的序言。卢光照怀着对恩师深厚的爱戴,为老师的这套书精心谋划,挑选画作,编篡校订,倾注心血。这套书受到社会关注,使白石老人的艺术得以广泛传播。
卢光照根据自己多年学习积累的资料和自己绘画的实际经验,撰写了《历代画家故事》一书,具体生动地评述了中国古代几十位画家的生平活动、轶闻趣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和可读性,很受社会欢迎。
卢光照在中国美术史论方面有深厚的修养,编辑了多部美术专著和一大批古典美术画册,其中有李浴的《中国美术史纲》、闫丽川的《中国美术史略》、俞剑华的《中国画论类编》,还有《宋人画册》、《芥子园画传》、《唐宋画家人名辞典》、《宋元明清画家年表》、《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等。《宋人画册》(与王靖宪合编)1989年获莱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展览金奖、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中国画论类编》1991年获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铜奖。
编辑是一项很辛苦、很繁琐的工作。卢光照每天都要审阅大量文字和画稿,思考读者的需求,甚至甄别真伪。在人美社的资料室中,保留着卢光照1959年用钢笔写的《齐白石印谱说明》:“一、这套印谱共三册(外附边款拓本一册)。刊印320方;二、这些印均齐白石自刻自存者,现为齐白石纪念馆收藏;三、其中‘古潭州人’系李立所刻,‘齐白石金石文字印’‘长沙齐璜白石书画印’二印系张越承所刻,误收。‘加我三年成百寿’一印,风格不类齐白石,存疑。”卢光照的细心缜密,一丝不苟的编辑精神可见一斑。
率性天真写丹青
人们都说“教学相长”,我以为,编创也可以相长。卢光照在编辑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绘画创作上也自成一家。吉林美术出版社在出《齐白石绘画精萃》时,竟然误把卢光照的作品《灯荧》收编了进去。可见他深得“齐派”大写意之精华,竟达到乱真的程度。
“文革”期间,卢光照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此时,他已年过半百,干不了重体力活,连队让他和许麟庐同放鸭子。那时,我也随父亲在文化部“五七干校”,曾去过他们放鸭子的西凉湖。卢光照和许麟庐都是情性中人,注重生活情趣。草棚两边,如同对联一般挂着两溜甲鱼壳。这曾让我们羡慕不已!在五七干校后期,他们可以偷闲看书作画。许麟庐画鳜鱼,凶猛生动,而卢光照的国画《小鱼》和《干校小屋》充满了情趣。他在《小鱼》上题记:“十年动乱期间,余躬耕咸宁干校为鸭倌,以水为屋居,此景习常所见。”
卢光照从人民美术出版社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花鸟画的创作中。他作画不求形似,但求其意,可谓“得意忘形”,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写意风格。他认为“佳作来自认真与随意之间,认真易板,随意则率,欲不板不率难矣哉。”这一时期的作品更为洗练,率性天真,浑然天成。
《仿童画》是他仿5岁外孙女的画而作,画上题:“老夫兴来学儿童,人老不能再还童,稚气不足矣。七十八岁卢光照自看自笑。”还有一幅《芙蓉肥鱼》,画的是鳜鱼。鳜鱼本是凶猛的鱼种,然而在他的笔下,却变得非常可爱。他的童心、爱心表露无遗。
卢光照的别号叫“三不子老人”。三不子,即:不摆架子,不充壳子,不当孙子。充壳子是四川话,不懂装懂叫充壳子。即不摆架子,不做不懂装懂的事,不卑躬屈节。他在画作上常题有“三不子老人卢光照”。他认为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作画。他认为画品即人品。他在一幅《莲实》上题道:“君爱莲有花,我爱莲有实,耍花腔不如老老实实,质之天下正人君子以为然否?”这就是卢光照的处世哲学。
每次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或看节目,我都要在卢光照绘制的巨幅国画《千顷藕花送清香》前盘桓。这幅长5米多、高3米多的作品气势磅礴,构图谨严,笔断意连,相互呼应。我由衷地感到身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员的骄傲。(林 阳)
老画报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3005712号
Copyright © 2010-2017 laohua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