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创作的新高潮出现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那时的一些连环画作品即使现在重新审视,其艺术成就仍堪称一流。
第二时期(1949~1978) 当家作主,建设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族人民以巨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美术创作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涌现了一批讴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建设美好家园的欣欣向荣景象。新中国的诞生激励着广大的美术工作者(包括来自解放区、国统区以及敌占区的美术工作者)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第一次聚会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这是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在新的时代,美术家们将自己的创作与祖国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深入生活,不断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灵感,继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料。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在表现主题上以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主。作品的类别式样偏重于普及的功效,年画、漫画、宣传画和连环画在这一时期得到推广,这几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画种在宣扬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及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新年画的发展,使过去的优秀民俗传统以一种现代的形式留存在新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
新年画的发展源自于延安艺术传统。结合传统民间年画和月份牌绘画的制作语汇,艺术家创作出了具有新中国时代特色的年画作品,这些普及性强的年画通过现代工艺的印制以及新华书店的发行与销售,进入千家万户。众多的艺术家参与了新年画的创作,在新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这些作品都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新中国新年画的内容紧随形势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形势下都产生了较为优秀的作品。另一个较显著的特征是一些国画家、油画家等其他画种的画家也参与到新年画的创作当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侯一民与邓澍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李可染的《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叶浅予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力群的《毛主席的代表访问太行山老根据地人民》、石鲁的《幸福婚姻》、阿老的《中朝部队前线胜利欢歌》、张隆金与方增先的《人民的西湖》、力群的《代耕好了》、赵延年的《解放军到,老百姓笑》、周令钊与陈若菊合作的《湘西苗族老艺人》、任率英的《送戏下乡》、刘文西的《在毛主席身边》、陈白一的《迎春图》、李世平与丁香的《培育新医》、亢佐田的《红太阳光辉暖万代》等。
连环画是这一时期较为流行的艺术样式。连环画通俗易懂,表现手法灵活生动,因而深受不同年龄民众的喜爱。连环画的创作出版也受到国家的重视,一批优秀的连环画创作队伍成长起来,创作了许多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作品。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连环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潮,许多画家专事连环画创作,更有数量众多的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投身连环画领域,佳作频出。连环画作品的艺术性增强,形式技巧在这一阶段也有革新性的突破,如王绪阳与贲庆余合作的《我要读书》堪称50年代中国新式连环画的开篇之作,该作品沿用了中国画的传统线描形式,结合了西方素描对结构的强调,极具表现性地刻画了农村生活。王叔晖的《西厢记》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白描功力,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出新时代的审美趣味,画面清新明快,赏心悦目。丁斌曾与韩和平合作的《铁道游击队》情节铺陈有序,细节描绘逼真,真实地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形象,对此后的连环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仲清的《苗山怒火》是新中国第一部彩墨形式的长篇连环画,笔墨技巧多变,画面丰富多彩。赵国荃的《猪八戒新传》以漫画的手段描绘了活泼生动的八戒形象。董辰生的《黄继光》构图简洁,人物形象高度概括,画面充满了英雄主义气势。刘继卣的《大闹天宫》手法来自传统,又有所创新,具有装饰感的色彩与写实的造型语言相结合,传统的神话题材借此焕发出新的神采。
60年代,宣传画也是重要的美术门类,曾有人把宣传画称为“最富战斗性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直接为政治、为生产、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形式之一”。建国初期,在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制建设、卫生知识等方面,宣传画的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顾盼与潘鸿海的《又是一个丰收年》、尹戎生的《绿化全国,制服风沙和水旱灾害》、蔡振华的《共同劳动,共享成果》、钱大昕的《争取更大的丰收 献给社会主义》、陈飞的《“五一”节在上海外滩》、杨文秀的《猪多肥多粮产高》、吴性清的《选好种夺丰收》、谢之光与陈瑟真的《做好红旗献英雄》、沈家琳的《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杭鸣时的《继承革命传统,做红色接班人》、华克雄的《有空就学,有空就练》、刘秉礼的《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宣传画作品。
50年代的漫画,除了颂扬类型的作品,还出现了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漫画。讽刺漫画的创作,以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不正之风进行了针砭。漫画作品的普及程度在当时相当高,几乎所有的报刊都有漫画刊登。李滨声的《真倒霉,我的大金星又漏水了》通过一位公职人员用公家的窗帘布擦自己的钢笔的情形,嘲讽了那些损公利己的人和事。郑通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华君武的《决心》等也是这类讽刺漫画的代表性作品。
版画在这个时期的新变化是对传统语言形式的现代化应用。早在延安时期,艺术家就对民间艺术进行了成功的改造,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在新的文艺环境下,版画家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形式语言,继承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一贯具有的先进性。当时的版画艺术甚至一度引领了新的审美风尚,特别是在传统版画语言的现代化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具有优美形式与时代气息的作品接连出现,如广军的《塞外归》、董其中的《山村秋景》黄永玉的《阿诗玛》、吴燃的《河畔》等就是在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的作品。
建国后的动画电影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尽管数量不多但却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与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美术影片《大闹天宫》,以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现代感的光影效果,影响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另外还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牧笛》《半夜鸡叫》等一些优秀的美术影片诞生。
老画报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3005712号
Copyright © 2010-2017 laohua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