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漫画人:中国动漫不好玩

原著: 编文:蔡平 绘画:

   动漫帝国竟源自《铁扇公主》

  1943年,一个日本孩子在电影院看了一部中国的动画片,深受触动,决心创作出日本的动画世界,于是,历史的一页揭开了。这个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手治虫———铁臂阿童木之父。而他看的动画,就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万籁鸣兄弟导演的《铁扇公主》,这位公主影响了一个庞大动画帝国的诞生。

  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全球播映的动画片中,约有六成多是日本制作的,占有世界最大的市场份额。在东南亚经济危机时期,日本和韩国是凭着动漫和游戏,走上复兴之路的。除了动漫本身外,在日本,由动漫衍生出的文具、玩具、游戏软件和服装等已经在全球形成一个巨大的“动漫产业”。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目前日本国内与动漫角色有关的商品销售额每年高达两万亿日元左右。

  日本漫画连载刊物多达数十种,《少年JUMP》月发行量达700万册,相当于中国全国所有动漫类杂志年发行量的总和;日本的动漫制作公司有430家,其中359家(约占83%)集中在日本首都东京,仅东京电视台一家,每周的动画片放映长度就达200分钟以上,每一季还有动画电影新片上映。

  日本动漫产业从上世纪70年代正式进军海外,在美国和亚洲人气都很旺,一些作品在欧洲也引起了轰动。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日本动漫热,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争相购买日本动画片的电影改编版权,日本动漫产业的出口额急剧扩大。《宠物小精灵》系列在全球45个国家公开播映,为日本带来了380亿日元的收入,约为日本本土的两倍。仅动漫电影、电视的制作销售额这一项,在2002年就达到了约1860亿日元,目前,作为数字内容产业,日本的动漫与游戏已在世界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电影《黑客帝国》系列公映之后,迅速成为全球性话题,更早的同样主题的日本动画片《攻壳机动队》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连美国的沃卓斯基兄弟也承认,“黑客”系列的灵感来自像日本的这个系列动画。《黑客帝国》在若干想法上,套用的都是日本这个动画的情节,甚至连片头弹出字幕的方式都和《攻壳机动队》一模一样。

  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批日本漫画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开始了对中国漫画市场长达十年的统治。日本漫画以其精美的画面、想像力丰富的情节和专业化的包装、宣传等商业运作体系,轻而易举地影响了80年代出生的整整一代人,同时也成为无数老师、家长和社会舆论口诛笔伐的“精神毒品”。

  在国外,特别是日本,漫画产业早已形成一条复杂的产业链,而美国、日本等动画制作强国,正在逐渐把中国这个大市场放到他们的“产业链”中。

  根据北京市多媒体产业协会提供的数字,2003年中国动漫业总收入80%的份额,被国外产品占据,这些制作流程化的作品,正在以“倾销”的方式将国产作品排挤出市场。

  因此,有专家认为,对这些动漫爱好者而言,想令他们放弃国外优秀作品是不现实的。因为当今日本的动漫艺术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成为艺术与商业的成功范例,不但如此,动漫艺术在日本还影响到周边艺术,成为一种最具有前瞻性的艺术,同时也是最具有渗透力的大众艺术。

  面对我们身边这样庞大的一个动漫帝国,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我们这批孩子,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是按规定给你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日本动漫”

  中国最大的漫画杂志之一,《漫友》杂志企划总监马桂林对我说:“现在,我们对日本漫画还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我看来,这个警惕更多地伤害了我们,当一种产品已经上升到国际化层面以后,就不可能只表现大和民族的东西了。漫画是一个特别强的传播载体,你给它加载任何东西,都是一个特别鲜活的表述形式,对日本动漫应该像我们引进美国大片一样,形成一种引进机制,保证好的产品进来,现在是好的进不来,坏的你也挡不住,而青少年又确实有这种阅读需求,良性的产品又太少,那怎么办呢,只好看盗版。”

  我问:“《漫友》为什么不可以连载一些优秀的日本作品呢?”

  他笑笑说:“我们也想,但是对国内的政策我们只能做保守的估计,连载是要报批的,万一这边报批不上去,我们却加大力度开发就太被动了。”

  听说《动漫贩》主编,电影学院的在校生刘炎焱对日本动漫有很多耸人听闻的看法,于是我又找到了他。

  他是一个把头发染成黄色打扮很酷的青年。“我很小就开始看动漫,幼儿园能看上铁臂阿童木,上学以后看变形金刚,之后看圣斗士,当然后来是看盗版的。中国没有看正版漫画长大的人。”

  说起日本漫画,他非常激动:“新漫画是日本近代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以一种意想不到的速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辐射到了全世界,美国和欧洲早就有看日本动漫长大的一代了,中国应该说是受日本动漫影响最少的国家。这种新的文化将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会和游戏一起记载在人类的文化史上。”

  我问他:“你对国外动漫市场了解吗?”

  “我在加拿大读过两年书,在那我看到很多孩子书包里就背着日本漫画,我们总是宣传日本动漫只是世界动漫的一部分,实际上美国已经完蛋了,除了迪斯尼几个大片,那也是电影产业,不是动漫产业。”

  我问这个血气方刚的“动漫长辈”:“你不认为中国的动漫正在苏醒,正在飞速发展吗?”

  他使劲摇头:“根本不行,因为中国体制不行,您认为美国强吗?美国在这方面都打不过日本。动漫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不强,电影电视就不强,文学是基础,动漫只是文学的末梢,文化不行,动漫不可能上去。”

  “你这么崇拜日本漫画,不怕有人说你哈日?”

  他更加激动了:“我不怕。动漫是什么?是文化武器。打击日本动漫,就像清末义和团一样,而我是洋务派。我就想让中国得到这种文化上的武器。

  “日本漫画和日本以前对我们民族所做的一切没有关系,没有盗版的日本漫画,就没有今天的本土原创,咱们等于把一个像好莱坞那么大的体系强制性地忽略了,现在很多电影学院的老师都在研究日本动漫,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我们这批孩子,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是按规定给你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日本动漫。”

  姚非拉对于日本动漫的态度更为宏观:“单纯限制国外动漫,尤其是日本动漫产品进口,只会给盗版市场提供条件,国内的原创事业反而会因缺乏正常的竞争而畸形发育。其实可以效仿汽车业的做法,不仅引进动漫产品,还要引进动漫生产线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用来生产本土动漫。动漫和电影、游戏一样,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产业,其实漫画60%到70%以上的东西跟画面没有关系的,是属于文学或者说是影视方面的东西,国家不能只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去决策,更应该从产业角度加以规划。

  “在漫画产业发达国家,专业出版社就像电影制片厂、唱片公司一样,帮作者提供很多必要的条件,请编剧助手,成立工作室,负责组织、协调、策划、推广的工作,作者就是一门心思画画。日本的出版社甚至还提前支付稿酬,为作者提供启动资金。”

  “其实对国外漫画没有必要怕,逐步放开,原创漫画在价格上会有竞争力,也许我们的水平差,但我们有优势,有亲和力,是中国制造。国外高水平职业联赛的转播那么多,甲A不是还有人看吗?让中国和日本在漫画上撞一下,我相信能量守衡,质量乘以速度,决定谁撞过谁,中国文化的质量那么大,怕什么?”学理科出身的姚非拉这样认为。

  “把漫画当洪水猛兽是不行的,我们真的走了很大弯路”

  在采访中,很多人认为,造成中国动漫市场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更多的是人为因素。

  “很多漫画刊物的刊号批不下来,国家只养着5155工程那5本杂志,半死不活的,你让出版社把漫画改编成游戏,或者出CD,做系列玩具,根本没这个实力,再说你让哪个编辑去搞?漫画人应该像明星一样,有人来给你包装,宣传,你让国内的出版社来包装一个作者,不太可能。”

  姚非拉告诉我:“其实1994年咱们本土的第一本漫画杂志《画书大王》就达到了几十万的发行量,捧原创漫画明星,做日本漫画连载,许多漫画人都是在那个杂志上崭露头角的,但是杂志一年就被查封了,从此本土漫画一蹶不振。”

  1993年8月20日,大陆本土第一本漫画杂志《画书大王》创刊。颜开、姚非拉、陈翔、郑旭升、自由鸟、柴美华、赵佳等这些年轻的漫画人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它开了内地原创漫画的先河。

  “如果当年多一点支持,少一点偏见,多一点务实,保护这种东西,就会有很好的发展,这几年过来,实际上,就是在证明,把漫画当洪水猛兽是不行的,我们真的走了很大弯路。”

  于是,一些少年天才只能凭借盗版日本漫画,开始自己的探索。修炼技法、甄选编剧、跑出版社……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与家长的冲突几乎伴随着整个过程。他们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少人在凌晨三四点仍在赶稿,在上世纪90年代坚持漫画的中国少年大约是世界上意志最坚强的人!因此有人说,任何一份职业,带有如此严酷的殉道光环与危险,都是不正常的。

  “颜开1998年就不画了,主要是对前途怀疑了,他的《雪椰》出了8卷,由于一个人包办了所有的工作,觉得自己的才华好像用尽了,难以为继,结果跑到一家动画公司上班去了。”

  很多漫画人都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自生自灭,没有人包装扶持,没有人给任何保证,坚持不了几年就会自我怀疑,意志动摇。因此坚持到今天的人,“几乎要像一个完人。”姚非拉说。

  据了解,国内的职业漫画人现在不足百人,他们最大的困难是收益得不到保证,发表的园地少,稿费低,供职或签约单位抽取的费用却不少,而一般职业漫画人大多只能坚持两三年的时间。十年来,和姚非拉同时画漫画的人,已经有95%的人离开了。

共 3 页,第 2 页   目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  
1  2  3  

精品连环画

推荐连环画